查看原文
其他

山西长城,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壮美诗行

国民 太原道 2020-02-09


本文转载自国民的美篇https://a.meipian.me/c/1138633,特此致谢!


翻阅中国的战争史与建筑史,最早出现在中华大地上、有资料记载的长城,始于楚长城。后历经齐、魏、燕、赵、秦、汉、南北朝、明至清代,前后绵延2000多年。山西自古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其境内的古长城,在中国万里长城宏伟博大的版图中,占有不容忽视和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
2006年,国家文物局在全国13个省内组织开展了大范围的、长达近十年的中国长城资源调查。对长城主体及相关遗址、遗迹的规模,分布、走向、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,进行全面的实地野外调查。据相关资料显示: 山西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长城,自赵长城起,至清王朝止。迄今,地面现存可辨识的历代古长城遗址、遗迹,总长度大约3500余公里。回望中国历史,明朝是修建长城最长、最坚固,利用长城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。在浩渺历史长河的肆意浸沁中,明长城,历经600余载人类自己和大自然血雨腥风的过度磨砺,仍然高耸屹立,成为三晋大地上壮美感人的视觉史诗。

明长城,是山西古长城最为壮丽的华彩诗行。近代以来,历经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及文革那一段动荡无序的年代,华北地区的明长城惨遭破坏、损毁和拆除,现状惨不忍睹。而今,我们偶尔能看到一段原汁原味的砖包的城墙、城楼或烽火台,实属幸运。明长城,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,也是古人智慧与辛劳合一的伟大的行为艺术。          近些年来,怀着万分敬畏之心, 每一次走进长城、拍摄长城、目光所及与伸手亲近,那触感,不管粗砾与细腻,我都能感觉到她那伟岸躯体中丝丝冰凉之下的厚重温度。

山西境内的明长城,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。      外长城东自北京的居庸关经河北张家口的怀安进入山西天镇、阳高、大同、左云、右玉、偏关、直到河曲的黄河岸边。这一东西走向的边墙形成了内蒙古与山西的自然分界线。在天镇县最北端平远头,有一座傲然耸立烽火台,被称为“山西第一墩”。        内长城同样起始于京城的居庸关,经河北易县、涞源、阜平进入山西灵丘,沿浑源、应县、繁峙、神池境内的山脉至偏关的老营堡,与外长城汇合。 这晋北两道前后呼应的边墙,在当时朝廷的规划中,形成了京畿以北坚强而稳固的御敌防线。

外长城的城隘以“堡 、口”著称。如山西明长城沿线的新平堡、镇川堡、得胜堡、破虎口、杀虎口等。 内长城则以外三关和内三关而驰名。其中,外三关为山西的雁门关、宁武关和偏头关。

明王朝,将北方长城划为九个防守区域,史称“九镇”(后又增加两镇)。其中,山西境内就有赫赫有名的太原镇和大同镇 ,为当时的“九边重镇”。由此可见,山西地域位置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。

山西明长城,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。变幻与进步的历史,使得长城原本的战争防御功能丧失殆尽。而今,这庞大宏伟的卧地长龙,仍满目疮痍深深盘亘在三晋大地,犹如一位饱沧桑面带土色的历史老人,静观这世间春夏秋冬的云起云涌,浪起浪平。

山西 明长城 沿线,散落着众多著名或不著名的、历史悠久的城堡、关隘及古村。在山西省大同市的阳高县有一个极为罕见的以“长城”命名的乡—长城乡。那里,明长城多样化的遗存十分丰富。 长城沿线生存的百姓们,性格耿直,淳朴好客。这些年,几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仍还比较贫困。长城角下的许多古村,年轻人外出进城打工谋生,村中只剩下无奈留守的老人与孩童。有的甚至人去屋空,已是名副其实的 空村。明长城周边,每一个古村落,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历史故事。     每每置身长城边上那些寂静无声的古堡和村落,感觉煞是荒凉、悲怆,令人战栗继而感叹万分……

山西明长城,无论从建制、样式、规模及地理位置来看,都充满着一种挣扎不屈与傲世不羁的阳刚之美。那一份历久弥新而又内涵丰富的至简至洁的建筑美感,直抵我们心灵的同时,需要我们无数次的走近再走近……继而,静下心来细细的体味、感受、回想……

我们美好的生活,除了春花雪月、儿女情长,除了吹牛扯淡、海喝酣畅还有诗和远方。          山西 明长城,不就是我 们心中的远方和诗行吗!


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推荐内容:

大地的伤口——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

老兵不死(上):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(1至16)

老兵不死(下):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(17至32)

帝国面孔——山西长城之阳和道新平路

帝国面孔——山西长城之边城故人

俯视沧桑:换一个角度用上帝之眼品味山西长城

我的队友我的墙:山西长城水泉营至老牛湾徒步穿越回顾

黄河老牛湾,百里长峡中最美的回环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